如果总觉得古代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如果总觉得魏晋风流是风度翩翩,白衣若仙,以下《世说新语》里的故事会告诉我们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一
一次公众场合,在当年的国际化大都市洛阳,一位叫蔡洪新来乍到被人鄙视了,人家说他:如今招揽人才都到穷乡僻壤,小地方,像你这种亡国后过来的人,又有什么本领呢?
蔡洪是这么回答的:人才也不见得是地方决定的,比如夜明珠也不一定非出产再黄河,大玉碧也不见得都是昆仑山上的,大禹和文王,分别生在东夷和西羌,那也照样是圣人呀。
这是反驳对方没道理,然后对这些没道理的直接怼,一点儿不客气:我听说武王伐纣之后,把泯顽不化的家伙们迁都到了洛阳,莫非,那些人的后代就是你们?
见原文: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二
当年有一位叫做挚瞻的小伙子,比较有出息,29岁就做了内史,自然很让人羡慕嫉妒恨,有一天一位叫王敦的大人这么说话:小子欸,你不觉得你升得太快,人太年轻了点儿吗?
这位小伙子这么回答:要看跟谁比,跟大人你,那是在有点快,但如果跟十二岁就做了丞相得甘罗比,二十九岁才做到内史已经很老。
见原文:
挚瞻曾作四郡太守、大将军户曹参军,复出作内史。年始二十九。尝别王敦,敦谓瞻曰:“卿年未三十,已为万石,亦太早。”瞻曰:“方于将军,少为太早;比之甘罗,已为太老。
三
古代人有时候也逗小孩。
有一天一个人到姓杨的人家去做客,指着杨梅逗那家九岁的小男生:这是你家的水果吗?不然怎么跟你一个姓啊?小男生大概觉得这问题是有多无聊,立即毫不客气的回答:也没听说国孔雀是孔子家的鸟呀?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
魏晋时候的人,有潇洒成神仙一般的,整天说无说有,雄辩滔滔,他们是看不上世俗的,工作和公文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太不值得浪费精神的俗务。
有一天三个神仙一般的人去找何充,何充正在看办公材料,没有顾上理会他们,然后他们自然不乐意了:喂!我们是特意来看你的,你也和我们谈一会儿玄言,聊会儿有的没的,怎么就低着头批阅公文那么无聊的东东?何充说:我要不看这么无聊的东西,你们怎么活下去?
原文:
王、刘与林公共看何骠骑,骠骑看文书,不顾之.王谓何曰:“我今故与林公来相看,望卿摆拨常务,应对玄言,那得方低头看此邪?”何对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诸人以为佳.
看完深深佩服,人有学问,骂人不带脏字,还非常解气,而且被记载下来也是千古风流,所以,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