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浮光掠影的博客

寻常世路寻常走, 偶尔把浮世清欢裁做歌。

 
 
 

日志

 
 
关于我

我是时光中暂时停泊的一片影子,透明且简单,可以是光斑,可以是花瓣,可以是三月的柳絮随风起,是腊月的雪花落九天,是鹰的翎毛雁的羽,是马的长鬃豹的斑,是日的光影月的凉,是海滩的沙粒山的岩,这一片影子也是此身可化身千亿。时光流过,岁月无声,花开云逝,东西飞鸿,偶尔也留一些文字,那是我千古文章等闲读,偶尔把各式情怀散成墨,寻常世路寻常走,偶尔把浮世清欢裁做歌。

爱的叮咛----读《弟子规》  

2013-02-05 13:44:50|  分类: 影度回廊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初读《弟子规》也不觉得如何,不过是温良恭俭让的道理,也并没有说出来什么新鲜的意思来。今日,岁末,查资料查的累了,顺手拿起来旁边这篇文字,也不过寥寥数行,又简单明了,过目只觉得有一股温热抚过肺腑,才觉得原来一本书的内容之外,只一个姿态也可以是这般的让人感动。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听着这话,多么像一位温和慈祥的祖母,一边为你打点着行装,一边絮絮的告诉你:到了外边可把自己照顾好,照顾好自己就是孝顺你爹妈了,你要知道你别说有什么大病,就是有点头疼脑热你爹妈也得几夜睡不好,那些不能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做,咱要是做下了什么坏事,你爹妈也不会不管你,可是就没有法子出门见人了。人家能是只笑话你了,人家笑话你爸妈。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这么一段话,多么的像一位母亲不厌其烦的叮嘱自家孩子,除了妈,你觉得还有多少人会为你的吃饭穿衣连去洗手间这样的小事都要叮咛上,也并不怕你嫌烦,也觉得很必要,从你小时候的吃饭穿衣叮嘱到你以后在社会上社交。

想起来有多少人的妈这么叮嘱过自家孩子,说:咱不跟人家比穿戴,但是衣裳要穿的干干净净的,吃饭可以不吃贵的,但是一定要吃好,有钱没有钱,不能在吃上省。

这样的话那一个出门在外的孩子,不是嚷着:听得耳朵起了茧子,听得我都能背诵下来。然后,在一个奔波的疲惫的夜晚,忽然想起来这些话来,禁不住的泪湿衣衫。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这样的道理,大都该是一位父亲说的了,瞪着眼前看着你:拿人东西能不给人家说一声,不说那成了啥了?然后加重语气:那叫偷!

然后缓下一口气来,换成语重心长,告诉你:谁还没有个为难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家帮你了,那就该感谢人家,借了人家的东西用了赶快还给人家,别误了人家用,再说这样以后再有了为难事,人家再借给你也愿意呀。

道理,还是那些道理,只是这般说来,通到人心里也是更容易一些。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知道的不要乱说。花言巧语的人不可靠,脏话更不能学,也不能说,说了那就跟街上的小混混有什么两样了?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这是对事情要有个分辨,别人家说啥就是啥,人家给个棒槌就认作真,不知道真实情况,也不要做一个话痨,不要什么话都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不要轻易答应人家啊事情,答应了就要去做,说了不做,以后人家还怎么信你,你自己又何尝不为难呢?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对于事情的处理要有一个条理,不要事到临头什么都匆匆忙忙的做不好,做什么不做什么也不要穆棱两可的,这样也行那样也行。

不关己 莫闲管

话到这里,不是没有明哲保身的意思的,到更见得这并不是要培养什么英雄,这是长辈在告诫自家孩子怎样才能不受到伤害,怎样能保护好自己。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看见人家好,要想着赶上,就算是差距太大,一点点的努力。不要那么没志气,只会说:我怎么能跟他比?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看到不好的地方,也要回头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毛病,有的话就改一下,不能没听不得人家说自己半句不好,一听就跳起来跟人家吵。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要是不如别人,就要自己下功夫,看见人家比自己好,就妒忌人家,那算什么本事?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如果是物质生活不如别人,那没有什么值得难过的。

这一番道理到在如今的攀比里更是难得,看看大学里有多少农家的孩子,人家还真不曾说过什么,现就自己看不起自己了。还有更甚者,拿着自己的穷困当理由,要贷款要好处,好像自家穷全世界都是应该帮他的。却不知道,一个没有没有骨头的人,那里是别人能扶起来的。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交朋友不能什么朋友都交。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错改了就好,那就相当于没有,喜欢这句话,宽容到什么地步,佛祖一般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要去掩饰自己的错,掩饰这本身就又多了一个错处。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博爱。没有别的高尚的原因,只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这句话里的叮咛,却如一个智慧的老人,洞察了社会,心底还是存着慈悲和关怀,不是高高在上的告诫,而是弯下腰来,细细的告诉你:品德高的人,名声在会好,你看人所看中的,永远都不是表面上的东西,有本事,才会有真的名望,要人家真的佩服你,并不在于你说的怎样,而是你做了什么,没有人会真的佩服一个只会吹牛的人,不管你吹得是多么好。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这里是做人的端直,做一个不卑不亢,不媚不俗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有个堂堂正正的样子。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这是做人的基本礼仪,人家正忙着,不要去打扰,不管自己有多么重要的事情,人家本就不安,就不要再说这个说那个的繁人家。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那已经是一种修养了。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要知道,能够说人家的好,也是自家的好处,如果人家知道了,那也会是一种勉励呀。
扬人恶 既是恶。

反之,到处宣扬人家的坏事,难道自己是个什么好人了。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这句话更见人格了,给人东西的时候,要给够,不要那么一点点,人家根本就不够用,还得欠着你一份人情,如果是拿人家的东西,那就少拿一些。己之不与勿施于人更接近一种善良,我这里百般的不愿,怎么好出手给你呢?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就让昨日的愁怨像写在沙滩上的字吧,过去就让他过去,饶过别人也是还给自己的心,它已经很是辛苦了,何苦再为仇恨所累,就让那些感激成为石头上刻下的念念不忘吧,因为记住和回报,本身也是对付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为什么我们说要以理服人,那是因为别说你没有势力,就算有,以势服人,人家心里也是不当一回事的,就像那些靠着关系混成头目的人,别的人嘴上不说,心底谁能看得上呢?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想起来,当初诸葛亮劝刘禅说道家国也还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吧,近贤臣,远小人,我们是普通的人,手上并没有一个可以毁坏的家国,可是就是一个不小心,在年轻的时候因为一个轻信或者义气交了几个坏朋友,那也会是再回头已百年身。

 

《弟子规》最让我觉得感动的地方,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下,在那个“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为阅读动机的时候,在那个“朝为田舍郎,暮等天子堂”成为励志版本和传奇的时候,他对眼前的孩子唯一的叮嘱是:说要做一个好人。


而对于当时最为主要的学问,他在开始的时候说:有余力,要学问。我的理解就是,你一个人都做不好,跟自己有关的事也处理不了,大可不必读什么劳什子书了。

然后他那么苦口婆心方方面面叮嘱了一番,最后只这寥寥几个字,终于落到了当年的家长最关心的学问上了。话虽少,却不掩真知灼。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便是这样的道理了,稼蘠不管,四邻不顾,爹妈不理,兄弟不亲,人事不知,风俗不懂,更不知道理解与尊重是什么,这般一个人,就算出手便是锦绣华章,那又有什么用处呢?可是,如果以为的沉溺于人情练达之处,历练着计较与聪明,与情与理都不动,那也是一位的钻了牛角尖一般,终究如人说的,不过一世一时的聪明,不可能拥有有情趣有境界的人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这一段的好处,在于可行性很强,就是人家不只是在这里告诉你一片大而且空的道理,好好学习呀好好学习,人家在细细的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学习好,怎样才能不说读好,多做笔记呀,多问呀,不懂的地方赶紧记下来呀。一番教导下来,最后的这一句别的书上也照例会有的属于展望孩子未来的这句话也似乎有了一个填充。不是一句空话了:)

 

同样是谆谆教育稚子,《三字经》就更像是一个私塾的老先生,伴着面孔告诉你一点可爱的小故事,还得说:看看看看,人家女娃娃都那么厉害,你们是男娃,更好好好学习了。实在不如这本《弟子规》亲切,同样是道理,这种温和的姿态更让人喜欢。

就像是同样一句话一些事理,一个白头发的乐呵呵的爷爷给慢慢的讲着故事说给你,总是要比一个先生仰着戒尺说出来要让人容易接受的多了。

 

《弟子规》是清朝的一个叫李毓秀编写的。

里面依稀还是一个读书人的身影和心底。

历史深处真正的读书人总是让人打心底感怀,进取的姿态里不惜身负社稷,血荐轩辕,退守的落寞里,依然是朗月清风,庙堂之上,依然可以遗世独立,环堵萧然里也可以保持着孤高伟岸。

而这一本书的诞生处,一个葛巾青衫的读书人,结庐在人境,只为稚子书,把《论语》中一句就化为了这般细细的叮嘱。

想起来民国的老课本,也是当年著名的学者编写的,读来是一样的温暖,犹如春风花一场丝雨,细微之处,润物无声。

而这,才应该是儿童教育应该的样子。

  评论这张
 
相关小组: 品书茶聊
阅读(352)| 评论(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